同志们:
今天的座谈会即将结束,会议安排我就加强和完善对网络信息的服务管理发言,我在此谈一下看法。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影响力日益增强,作用不断显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中国网站规模达到229.6万,较2010年底增长20%,国家顶级域名.CN的注册量也达到353万个。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网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不断增高,网络舆论监督也不断深入,这无疑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体察民情、集中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互联网作为超越国土疆界、全球通达的传播媒介,也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一个及时、便捷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互联网的作用高度重视。2008年,锦涛同志就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也是把双刃剑。我们在肯定网络积极进步意义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网络带来的信息新挑战。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社会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和组织不再单纯地接受信息,而是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新媒体使政府对信息、言论的控制能力减弱,而社会参与者自由发表言论的能力大为提升。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扩散性特点,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网络谣言也很容易广为传播,破坏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网络侵权产生的危害结果可以瞬间放大,损害程度不断加深,使人格权、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难题;网络信息也容易为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创造条件,为犯罪提供信息传播途径。网络还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美国发布网络空间战略、利用技术优势谋求信息霸权;境外反华势力和敌对势力借助网络企图颠覆政权、扰乱我们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些都决定了政府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切实改变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必须改变思路、树立新理念。要探索按照“把网络社会当现实社会、把网站当社区、把网民当居民”的服务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何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服务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负面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网络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单纯靠事前监管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目前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之间协同机制和监管合力仍需加强;有关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问题仍比较突出;我国有关互联网法律制度不健全,对政府在互联网相关方面的管理授权还不够等。要通过完善机制、制度,既注重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又注重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二是必须既注重完善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也注重完善服务方面的立法。要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服务、发布者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安全保障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健全完善互联网安全立法,为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工具。与此同时,当前互联网服务方面的法规所设定的监管方式主要局限于许可审批,涉及互联网服务诚信体系建设、服务质量监督方面的规定还存在缺失。因此,在促进互联网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改进互联网社会管理方面仍有完善的空间,促进互联网产业的立法工作还要不断加强。
三是必须运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健全网上网下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依法加强对社交网站和实时通讯工具的管理。要有针对性地推行网络实名制,使实名制成为善良人的保护屏障,成为利用“虚拟世界”进行侵权甚至犯罪者的有力忌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一定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下功夫。要加强网络技术手段和管理力量建设,完善网上有害信息监测和查处机制,健全网上网下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切实提高对网上煽动策划指挥、网下串联行动事件的处置能力。
四是必须在加强网络舆情研判的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我们要重视网络舆论,但也不要让它牵着鼻子走。锦涛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因此,要巩固、扩大网络主流舆论,加强主流文化传播。特别是要建立我们自己的高素质网评队伍,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依法加强对网络水军的管理,最大限挤压谣言传播的空间,及时回应群众的重大关切,有效抵制敌对势力的网上渗透,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下面,我代表主办单位对今天的座谈会做一个总结,主要是对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谈一下认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以人为本、重在改善民生和搞好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和更高的工作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各个方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但真正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整体突破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如何谋划破解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难点问题,还要进一步探索。比如,针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服务比较缺失的问题,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明确“两新组织”的基本性质、社会责任等问题,推动“两新组织”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针对特殊人群融入社会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快特殊人群回归社会的进程;针对信息网络监管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如何通过逐步推进网络实名制、手机实名制,抓紧在省、市、县三级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努力使信息网络成为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安防控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如何健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问题的排查整治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等等。
通过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法治建设是社会建设基石的理念。法治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依法实施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周强同志关于法治的文章,其中谈到法治是以理性、平和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最佳途径,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和最佳模式。讲得非常到位。进一步而言,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也要落实到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去。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还不高,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未能得到系统的梳理,有些重要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出来,有些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和制度规范明显滞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也要通过法律化、制度化来实现常态和常效。为此,要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深入研究现代社会管理的内在本质、客观规律、运行机制、方式方法,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管理立法,推动法律的正确实施,不断解决在执法、司法和普法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及时进行社会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清理和废、改、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系。中国法学会正在做一项工作,就是组织法学界、法律界的同志,在年内提出一个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专家建议稿,主要内容是2013年—2018年的5年内,建议制定什么新法、修改什么旧法、如何更好地实现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及如何保障国家法制的统一。这个建议稿将提供中央和下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五年立法规划时参考。
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然,社会管理的面是很宽的,怎么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做好,我觉得还是要抓住重点。锦涛同志讲了八条,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近平同志也提出社会管理创新有几难:思想舆论统一难、各方利益协调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突发事件处理难、基层基础建设难。这些无疑也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同志们,近年来全国政协社法委一直把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言献策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优势和特点,对社会管理领域的重点问题和体制机制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了促进就业、规范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居工程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建立健全多元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信访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法律职业队伍建设等多项专题调研,并于2010和2011年召开专题座谈会,分别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就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草案向有关部门提出修改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向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制定的法律政策问题向全国人大法工委提出了意见建议。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调研报告、会议综合报告等材料作了重要批示。今年,我们按照贾庆林主席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对人民政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重点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法治建设问题”,“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刑事和解的规范化”,“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社区建设”等问题开展了调研。今天不少委员的发言就是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将我们的调研成果作了很好地展示。今年9月,全国政协将举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协商会,有关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多次听取筹备工作汇报,指示我委精心策划筹备,周密组织实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我们召开这次专题座谈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开展对专题的研究思考,将座谈成果进行延伸拓展,另一方面也是积极为专题协商会预热,做好准备。希望在座各位委员和专家就自己感兴趣的议题继续深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届时踊跃报名参加,在会上积极与有关部门面对面沟通交流,使专题协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各位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社法委最后一年的工作时间已经过半,上半年我们的工作安排紧凑,成果显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要继续以高度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工作计划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扎实的工作、优异的成绩为本届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为下届社法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迎接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