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学会创新发展摁下“快进键”
组织课题研究700多项,召开研究讨论会400余场,500多项研究成果获省委省政府关注或转化为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等,参与100多部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规章的论证修改……
这是浙江省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以来的5年,成绩单上几个亮眼的数字。
这5年,浙江充分发挥“三个地”政治优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践行法治,推进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到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努力打造法治中国的“重要窗口”。
这5年,浙江各级法学会主动适应法治浙江建设发展要求,摁下群团工作“快进键”,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投身法治浙江建设生动实践,为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好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排头兵
今年70岁的杨光照,仍旧奋战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线,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将阳光照进矛盾双方的内心,也将法治精神体现在调解的每处细节当中。
诸暨市枫桥镇的“老杨调解中心”,珍藏着杨光照的调解日记,也记录下他多年的荣光。在众多荣誉中,有2项老杨十分看重——2016年6月,杨光照调解团队获省法学会评出的浙江省“十大法治人物”称号;2年多后,杨光照捧回“CCTV2018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的奖杯。
“最初我们做调解,带一张笑脸一张嘴,就能说得双方握手言和。”杨光照说,而如今,调解要强调“法、理、情”,“法”必须挺在前面。2016年的那次当选,让早已退休的杨光照更加坚定将学习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
评选浙江省“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事件”“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法学专家”,举荐省政府法律顾问、省人大常委会专家信息库成员,推荐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和惩戒委员会委员……全省法学会搭建各种舞台,为法治人才在学术研究和法治实践中锻炼成长创造条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法学法律工作者,凝聚了一支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
“坚持党的领导,做好对法学、法律界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贯穿全省各级法学会5年工作的‘一条红线’。”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说,省法学会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出台指导意见、组织课题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大力表彰、奖励、举荐优秀法学和法律工作者,不断健全研究会建设,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服务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浙江智慧。
目前,全省设区市和89个县(市、区)成立了法学会,湖州、绍兴等地还探索在镇、街、村(社区)设立法学会工作站,推动法学会组织向基层延伸。同时,会员队伍不断壮大,省法学会所属研究会(院、中心)有48个,各市法学会所属研究会有49个;全省法学会现有会员2.8万,更多一线法学法律工作者加入法学会队伍。
全省各级法学会如同“定盘星”“领路人”,有力引领着法学研究者、法律工作者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书写属于浙江的华章。
在杭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铭从未停止过法学研究创新的脚步。今年11月,他从众多优秀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法学会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这位1978年出生的法学学者,一直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扎根中国本土,关注现实,从我国国情出发,去解释、研究我国刑事司法遇到的问题,再把它上升到程序法理高度,从而对整个刑事诉讼体系进行理论化的解释、分析。”胡铭说。
开展理论研究、投身司法实践、参与普法宣讲、培育法律人才,胡铭成为了一个闲不住的人。而他,是浙江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一个杰出代表。
当好全面依法治省“智囊团”
今年2月3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发布:浙江疫情防控将进入十分紧要、决定全局的关键阶段。4天后,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
浙江的迅速行动、坚持依法防控的决心,让省政府法律顾问、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牛太升感到欣喜。在他看来,这项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作出的紧急立法,为我省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实施最严格防控措施、形成全社会防控合力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事实上,自疫情发生以来,全省法学会就积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发动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开展依法防疫依法治疫研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建言献策。早在《决定》出台之前,牛太升就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促进政府治理法治化的若干建议》,他的这份建议也被《决定》充分吸纳。除了他,汪江连的《关于浙江省全面依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若干建议》、余钊飞的《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议》等成果也都分送给有关职能部门,为依法防疫提供了重要参考。
法学是治国理政之“显学”,是经世致用之“大道”。基于“三个地”的政治自觉,全省法学会坚持“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法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就跟进到哪里”,充分发挥法治领域高端智库作用,提供了一大批优质高效的法治产品。
服务保障我省高质量发展“一号工程”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全国省域层面第一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五年磨一剑”的《浙江省地方金融条例》、《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100余部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规章的论证修改、700多项课题研究,5年来,在我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全省法学会及法学法律工作者的身影从未缺席。
在法治保障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两个示范区”的建设中,我省法学会及法学法律工作者也从不缺位。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社会治理先行省,2018年,我省根据治理实际,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几乎同步,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院长、省法学会网络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永强即主持了相关项目的调查研究,身入实际、心至群众,最终成果要报《推进我省诉源治理工作的若干建议》,为我省出台《关于加强诉源治理工作的意见》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敢为人先的创新、实干担当的作为、及时充分的法治保障,推动浙江法院收案量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诉源治理成效显著、发展可持续。
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营商环境、县级矛调中心建设、网络借贷金融、执法司法公信力……5年来,我省法学会法治保障研究范围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价值性高、操作性强、有影响力的成果和服务越来越多,法治“智囊团”“思想库”愈加显现。
当好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的供给者
“多亏专家,这下安心了。”在宁波镇海务工的刘师傅因工伤赔偿问题未能和老板达成一致,来到区矛调中心寻求帮助。受理他的诉求的,正是区法学会(诚悦)调解工作室。专家把脉,三次调解,协议达成,困扰刘师傅数月的心结顺利解开。
在矛调中心设立工作室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对宁波镇海区法学会的这一做法,省法学会进行了专题调研,中国法学会给予肯定并推广。与此同时,省内高校法学院也积极和县级法学会对接,在县级矛调中心建立了44个大学生法治实践基地。今年暑期,162名师生奔赴45个县级、19个乡镇(街道)矛调中心,理论与实践相长,参与化解矛盾纠纷350次。
“需求在哪里,‘三服务’就跟进到哪里。”5年来,全省各级法学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三服务”活动载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各级法学会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盆景”变“风景”的故事处处在上演——杭州市江干区成立信访工作专家组提供咨询服务,温州市鹿城区组织专家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嘉善县组建法律专家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义乌市组织法律服务队开展“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一县一品”的实践之花开遍全省。
“如遇客户不理解,要求违约赔付,可到贸促委开具不可抗力证明,尽量减少企业损失。”疫情防控期间,安吉县法学会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242名会员全员参与,2人一组集中走访企业,全面厘清复产复工以来的生产经营现状、防疫防控难点等,对其间产生的矛盾纠纷,面对面沟通、一对一化解,为企业追回货款3000余万元。
深入摸准实情,方能供应良方。在服务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这场“硬仗”中,全省各级法学会除了组织专家纷纷组建法律服务团,线下深入企业村社开展法律宣传服务,线上通过12348浙江法网、“浙里调”微信小程序等提供咨询服务,为全省打好疫情攻坚战、发展总体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积极投身法治建设实践中,全省各级法学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生根开花结果,才能更好体现自身价值。
房屋产权、财产继承、家庭财产分割、物业管理、高空抛物责任……这些社会热点难点,法律专家在《民法典要点解读》专题讲座上,通过具体案例加法条分析,让街道干部群众频频点头,“实用!马上就能用上!”这是11月中旬舟山市法学会和定海区法学会联合举办的“2020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定海专场活动走进昌国街道的现场。
5年来,类似的场景在全省随处可见,129场“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收获了6万多的直接听众,“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已成服务群众的“金字招牌”;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温州、金华市法学会送法进企业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丽水市“一月一专家”免费法律咨询平台在线为市民答疑解惑,嘉兴市广场法律文艺晚会接地气、聚人气,台州市“社科专家”下基层不断丰富普法内容……全省各级法学会用脚步丈量民生,不断创新培育法治文化的方式方法,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在服务群众上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