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线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F座8楼  邮编:310026
邮箱:hzsfxh@126.com
电话:0571-85252137
传真:0571-85252154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在线

李清林副会长在第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13-11-15 来源:中国法学会官网 浏览量:34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第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在美丽的山城——重庆隆重举行,这是四直辖市法学法律工作者交流思想、凝聚智慧、共促发展的一次盛会,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京津沪渝法治论坛”是继六大区域法治论坛后,又一十分重要的区域发展论坛。论坛自2011年创办以来,得到了直辖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四市法学会的共同努力下,论坛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力不断增强。回顾前两届论坛,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围绕政法重点工作,围绕社会关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创新社会管理与建设法治城市”和“社会管理的法治保障”为主题展开了研究和交流,推出了一批富有成效的法学研究成果,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直辖市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本届论坛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为主题,紧扣十八大精神进行法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本届论坛请来了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教授作主题报告,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
    借此机会,我想谈三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创法学会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并首次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实践证明,无论是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还是创新管理、提升服务,法治都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法学会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联系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群众团体和学术团体、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依法治国是法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党和国家把法治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这是法学会和法学研究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级法学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自觉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自觉服务于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从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来谋划和推动法学研究事业和法学会工作,努力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出应有贡献,努力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才智、再立新功,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二、繁荣法学研究,不断推进法学研究成果应用转化。

  京、津、沪、渝四市法学院校、法律研究机构众多,法学研究力量雄厚。四市法学会要继续发挥这些优势,充分调动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积极性,在繁荣法学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要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贴近实际,贴近当地,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把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作为法学会工作重点,建立健全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的办法,完善研究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要加强对法学研究成果的收集、展示、发布、推广、应用、反馈系统的建设,畅通与立法、司法机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渠道,组织专门力量,对法学研究成果进行深加工,切实把理论成果充分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立法司法实践、法学学科发展和法学教材建设上去。

  三、总结经验,创新机制,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办成全国品牌。

“京津沪渝法治论坛”的创办,是适应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动直辖市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各市法学会要认真落实好中国法学会关于办好区域法治论坛的有关要求,努力将“京津沪渝法治论坛”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充分发挥好模范和辐射作用。要吸引和组织更多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积极争取四市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等实务部门的参与和支持;要注重经验总结,定期召开论坛联席会议,协商确定论坛发展中的重大事宜,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论文评审机制、成果评价体系和转化机制,加强论坛规范化建设;要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创新论坛形式,激活论坛动力,促进成果有效转化和利用,将论坛打造成聚合区域法学资源、集中展示和交流直辖市法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成为直辖市法学会引领、带动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培养和锻炼人才,推动人才成长,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论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最后,预祝本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愿“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越办越好。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杭州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