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法学会所属媒体处以上干部和全体采编人员培训班经过两天的紧张学习讨论,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培训班虽然时间短,但是很重要,开的很成功,很有成效。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会议及时,领导重视。这次培训班的举办,正值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全国政法宣传工作会议也刚结束不久,同时也是全党全国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时期。这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刻。我们举办这个培训班,共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统一思想,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舆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会议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学会党组和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把这次培训和学会党组理论中心组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同志亲自作开班动员讲话;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同志亲自出席开班式,传达中央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并作专题辅导;学会党组成员和机关各部室、各直属事业单位司局级领导出席了开班式,可见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这次培训班的重视。
二是人员齐全,重点突出,内容广泛而深远。法学会将所属媒体处以上干部和全体采编人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还是第一次,这是法学会所属媒体工作人员的一次集中学习。这次培训班的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和思想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的责任性、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次培训班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内容广泛。既有理论问题分析,又有实践问题探讨;既讲到传统媒体作用的发挥,也谈及新媒体作用的利用;既涉及一般新闻宣传问题,也涉及政法宣传问题;既有集中学习,又有分组讨论,我们还请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作了专题讲座。这样的安排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舆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统一思想,成效显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统揽全局,思想深刻,蕴涵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一篇纲领性的文件。大家联系法学会工作实际,结合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志们一致表示,要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立足本职,发挥优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加强舆论宣传,开展一系列有意义、有影响、有实效的活动,为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可以说,培训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收获和体会:
(一)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坚定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政治立场。新闻宣传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什么样的新闻观开展工作是摆在每一位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这两个“巩固”,关键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要的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就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判断新闻价值取向最根本的标准。具体而言,就是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首位;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之下。
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与树立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永葆媒体生命力休戚相关。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把服务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这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必由之路。
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把真实性视为新闻的生命,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我们崇高的责任。特别是对涉法事件的报道容易引发舆论“爆炸”,更需要我们时刻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没有根据的线索、事件坚决不予报道,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越过这条警戒线,这是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二)牢固树立建设法治中国的共同理想,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增强做好政法宣传工作的历史责任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从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看,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将政法领域作为对我实施西化、丑化战略的重点领域,竭力推销西方司法理念和制度,频频插手、大肆炒作司法个案,特别是重大敏感事件,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还有一些人极力宣扬西方法治理念,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否定改革成果,否定我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其实质是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对于那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搞乱中国的错误思潮,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和思想文化的交锋更加频繁,各种观点交融碰撞更加明显,社会矛盾触点增多,群众的思想容易被个别舆论所蛊惑,出现认识上的混乱。因此,澄清思想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内容上既要宣传我国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又要宣传司法体制改革的新成果、新经验,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感情认同;在方式上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融合到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各领域及全过程,增加舆论的“正能量”,增强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立足本职工作,牢牢把握法学会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着力点。法学会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和学术团体,是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法学会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参与法治中国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是法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机关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要按照学会党组要求,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把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夯实基础,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学会优势。
一是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创新,突出实效,发挥法学会群众团体优势。要深入宣传中央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方针和决策部署,团结、凝聚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为法治中国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大力宣传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为服务大局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大力宣传在践行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投身法治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法学法律人才。同时,要利用群众团体的自身优势,多反映人民群众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多宣传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要积极主动、不断创新,为引领和繁荣法学理论研究服务,充分发挥法学会学术团体优势。要加强各地方法学会、各学科研究会、各类法学论坛等重要理论宣传阵地的管理和统筹,要加强对法治理论宣传的筹划和设计,尤其在回应法治理论热点问题、推动法制理论宣传方面,要做到生动活泼、富有实效。通过对基层存在的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客观报道,将法学理论研究引导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引导到不断完善“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来。要勇于平台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制度创新和质量效能创新,积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传播手段的优势,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是要重视法学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学会的人才智力优势。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法学家队伍是法学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要求。要鼓励广大法学工作者走出书斋、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群众,并为他们了解社情民意贡献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我们的媒体要大力宣传这一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工作,宣传他们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引领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家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人才培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干部队伍,是我们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组织保障。要建立健全对新闻采编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扎实工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永无止境,新闻舆论工作的各类业务知识的学习永无止境。这次培训班结束以后,希望大家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法学会系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新局面。
同志们,加强新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团结奋进,全力提升法学会所属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