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线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F座8楼  邮编:310026
邮箱:hzsfxh@126.com
电话:0571-85252137
传真:0571-85252154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在线

坚守法治梦想 建设法治中国

发布时间:2013-07-22 来源:中国法学会官网 浏览量:42

      怎样让法治与经济一样腾飞出彩,既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更是确保中国真正强大的基石。

  十八大召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中国梦”宏伟蓝图的提出,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刚刚过去的法科学子毕业的庆典日,老师们给出了种种鼓舞人心的祝福和希望,“法治梦”再次被激荡。
  每个人都是造梦者,而执掌法律的法官们要问问自己:我们是否还有梦?我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法治梦能否在我们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的努力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下的法官们必须做出的回答。
  人不能行尸走肉地活着,活着就应有梦想、有追求。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幻,梦想在被坚守,还是已经放弃?梦想是更加坚定,还是已经动摇?
  这样说,是由于今日很多人已经不爱做梦或无梦可做了。在世俗、功利的社会大潮裹挟中,在司法权威不显的环境中,在各种现实、困难、障碍的冲击中,很多人变得机械,麻木、彷徨,低迷、无望,很多人只是在为职业而生存着。年轻时的梦想、学生时代的梦想已渐行渐远了。这种状况显然是危险的。
  中国梦必须是法治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崛起,国力强大。中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和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然而,法治的进步不如经济的发展那样令人刮目相看,怎样让法治与经济一样腾飞出彩,既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更是确保中国真正强大的基石。
  法治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立国理想。国家和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法治提出如此迫切的要求和希望。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不仅是看有多么耀眼的GDP或外汇储备,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尖端科技,还要看人民是否过上了自由、平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否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应在经济、文化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外,应该在法律上、制度上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应该对世界做出贡献。而这个贡献,就是致力于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成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沿着宪法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权方向,让每个中国公民都感觉到公平、公正,感受到安全和尊严。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在历史上,我国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有破坏法治的恶性和冲动。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自我实现之梦。法治梦作为中国梦的坚强保障和动力,是中国真正崛起和强大的起点和终点,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去做的真梦、大梦。没有法治做后盾,国家和社会不可能长治久安,人民的权利、利益无法保障,自由、幸福将大打折扣。中国人要过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就必须靠我们全体中国人来共筑法治梦。
  那么,法治梦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梦呢?法治的核心是限权和保民。没有法治的约束,权力就会肆无忌惮,公民就没有基本的人身安全。而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限制和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而没有保民的举措,人民就不会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治梦要着力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毫不偏袒地为所有人提供法律保护,让宪法确定的权利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保障,一旦走入司法程序,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对待,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平处理。让每个人不因地位、身份、财产的不同而有不公正的际遇。
  如今,中国的司法处在高歌法治与信仰危机并存的时代。一方面,人们为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厌法、弃法、玩法、压法的情形还很突出。法律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前行道路上的很多挫折、失败或反复,在改变着一些人的方向和追求,动摇着我们的梦想。当梦想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嘲笑、讽刺、打击时,一些人已经没有了昔日对法治的希望、梦想和信仰,一些人已经变得失望、悲观,甚至妥协、放弃,“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走到这个节骨眼上,该何去何从?是对我们梦想的考验,也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法治的实现不能靠幻想,不能停留在书本上的呼喊和宣言,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的点滴进步必须靠实际行动来推动。
  今天的法官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当年我们许下了什么样的誓言,有必要看看今天各所大学法学院教授们给年轻学子们的毕业寄语。我们深深镶嵌于这个国家的法治脉络中,法治的成败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时光岁月的缓慢推进中,尽管有很多痛苦犹如图钉一样,会随着滚滚车轮扎进我们的心中,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坚守、坚定、坚持,我们必须继续把这个梦做下去,像一块一块的砖头一样,不断地垒起法治的大厦;像一个出征的勇士一样,一点一点地把横亘在通往正义之路上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消除、扫平。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梦,这也是我们给时代提交的答案。(田成有  作者系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杭州市委政法委员会